2005年7月8日 星期五

日本互動藝術家藤幡正樹Fujihata Masaki作品欣賞


找論文資料找到的,之前都是看圖片,不過癮,剛好找到影片,讚!

日本的互動藝術家藤幡正樹(Fujihata Masaki, 1956-)
------------------------
個人網址 http://www.fujihata.jp/

﹝Field-Work@Hayama﹞
Field-Works以Screen in Screen的概念,表現出影像在空間中的超連結。他使用GPS獲得的位置資訊,並透過錄影捕捉流動的影像,將集合的記憶重新建置在虛擬空間中,以作為可供觀眾點選互動的錄影資料庫。當觀者點選其中的2D平面的畫面後,就會進入他錄製的場景資料庫中。

作品Field-Work@Hayama網址http://www.fujihata.jp/hayama01/
影片下載http://www.fujihata.jp/hayama01/mov.html
field-works主要網址http://www.field-works.net/

﹝Pano03﹞
Psued Selfreflectiveness or Morel's Invention.
Currently exhibited at Yamaguchi Center for Art and Media until 24th of Oct. 2004.
The title was modified to "Morel's Panorama" and the piece is operated with two panorama cameras and two projectors.

Below is the document video and captured images from computer screen. Sep. 2003 at Art Space Kimura(ASK?)

作品網址http://www.fujihata.jp/pano03/index.html
影片下載http://www.fujihata.jp/pano03/mov.html

資料與圖片來源http://www.fujihata.jp/

[+/-] 繼續閱讀...

媒體藝術回溯---原來是個機器人


媒體藝術,不外乎以動力、機械、或電腦......等機具來從事藝術創作的。
回溯這個起源,瑞士的鐘錶匠皮耶‧賈桂--道茲(Pierre Jacquet-Droz, )完成於1774年的作品﹝作者之機械裝置,機器人﹞(Mechanism of the writer, automaton),應該算是代表之作。


媒體藝術,不外乎以動力、機械、或電腦......等機具來從事藝術創作的。
回溯這個起源,瑞士的鐘錶匠皮耶‧賈桂--道茲(Pierre Jacquet-Droz, )完成於1774年的作品﹝作者之機械裝置,機器人﹞(Mechanism of the writer, automaton),應該算是代表之作。

寫論文的這段時間,承蒙老師及朋友們的幫忙,對於寫作也很大的幫助。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造福人群的孤狗大神(Google),很多很難查得到的原文資料,透過孤狗的幫助讓我能夠順利找到。

廢話不多說,先分享這個吧!

媒體藝術,不外乎以動力、機械、或電腦......等機具來從事藝術創作的。
曾經在《電子時代的藝術》(Art of the Electronic Age)這本書中,看到一張照片,是瑞士的鐘錶匠皮耶‧賈桂--道茲(Pierre Jacquet-Droz, )完成於1774年的作品﹝作者之機械裝置,機器人﹞(Mechanism of the writer, automaton)

影片網址:
http://www.automates-anciens.com/video_1/drafstman_automaton_android_jaquet_droz_int500.wmv

http://www.automates-anciens.com/video_1/writer_automaton_android_jaquet_droz_500.wmv

http://www.automates-anciens.com/video_1/draftsman_automaton_android_jaquet_droz_500.wmv

http://www.automates-anciens.com/video_1/female_musician_automaton_android_jaquet_droz_500.wmv

http://www.automates-anciens.com/video_1/writer_automaton_android_jaquet_droz_int500.wmv

這件作品即使在今日看來,還是很相當駭人的,更何況是在工業革命(註1.)之前完成的。機械裝置透過作者構造的碟片及浮點,就可以演奏、寫字、或素描。現在數位媒體所根據的0、1觀念,不就是這種碟片及浮點機械裝置的概念簡化衍生的嗎!

註--------------------------------------
1:1814年, 史蒂芬生發明蒸汽火車,被視為工業革命的真正開始。

[+/-] 繼續閱讀...

2005年7月3日 星期日

快感‧奧地利電子藝術節25年大展

昨天去台中尋找快感囉!
去看「快感‧奧地利電子藝術節25年大展」
展覽中有許多電子藝術的作品,及電腦動畫,值得一看。

大概是接觸科技藝術的時日太久了......
昨天去台中尋找快感囉!
去看「快感‧奧地利電子藝術節25年大展」
展覽中有許多電子藝術的作品,及電腦動畫,值得一看。

大概是接觸科技藝術的時日太久了,
裡面蠻多作品都課堂上看過video、或在網頁、書籍裡看過,
所以對我來說沒有那麼大的新奇感,不過總是要去朝拜一下吧!
很可惜現場沒有賣作品的dvd,尤其動畫沒有買下來好好的欣賞,實在是有點可惜......

關於奧地利電子藝術節-------------------------
奧地利的林玆電子藝術中心(Ars Electronica Center) 自1979年成立以來,累積了25年的科技藝術發展成果;其每年一度之電子藝術節,不但培育出多位當今享譽國際之數位藝術創作者,也連帶使林玆從一個工業小城,躍升為世界科技藝術之重鎮。

活動相關網址-------------------------
快感‧奧地利電子藝術節25年大展--活動網站
http://climax.digiarts.org.tw/
《快感奧地利電子藝術專題》快感(撰文 林書民)
《快感奧地利電子藝術專題》沉悶太久 互動才有快感(撰文 胡朝聖 )
《快感 奧地利電子藝術節25年大展》(數位文化誌編輯室)

[+/-] 繼續閱讀...

2005年7月1日 星期五

葛佛瑞.雷吉歐的電影﹝生命三部曲﹞已經入櫃

革新影像形式的電影導演,葛佛瑞.雷吉歐的電影﹝生命三部曲﹞,已經完全入櫃了!
喔耶,真高興!

葛佛瑞.雷吉歐的電影﹝機械生活﹞、﹝迷惑世界﹞、以及﹝戰爭人生﹞被稱為生命三部曲。在雷吉歐質疑文明、氣勢磅礡的影像,搭配上格拉斯所採用的宗教祈禱聲、人聲、無助急促又反覆不斷的弦樂配樂,簡直是天作之合。
2003年台北金馬國際影展時訪台的導演葛佛瑞.雷吉歐(Godfrey Reggio, 1940-),帶來他的電影﹝機械生活﹞》(Koyaanisqatsi)、﹝迷惑世界》(Powaqqatsi)、﹝戰爭人生﹞(Naqoyqatsi),這三部鉅作被稱為生命三部曲。在雷吉歐質疑文明、氣勢磅礡的影像,搭配上格拉斯所採用的宗教祈禱聲、人聲、無助急促又反覆不斷的弦樂配樂,簡直是天作之合。在﹝戰爭人生﹞中,更有馬友友的大提琴配樂ㄛ!

關於葛佛瑞.雷吉歐的原文介紹
﹝機械生活﹞的原文介紹
﹝迷惑世界﹞的原文介紹
﹝戰爭人生﹞的原文介紹
另一個關於葛佛瑞.雷吉歐的原文介紹,有三部影片的發片及片長....資訊

各媒體的盛讚--------------------------------
「視覺大奇觀!令人迷炫的視聽奇景!」—洛杉磯時報
「一部優秀且令人心智大開的電影」--票房雜誌
「全球觀眾及影評一致稱讚炫目迷人。」--底特律新聞
「【迷惑世界】< 又譯天地乾坤>,結合了驚人的電影拍攝技巧及金獎配樂大師- 菲力普葛拉斯的優秀音樂;不管在情緒上、精神上、知識及美學上都是個令人屏息讚嘆的觀影經驗。」--好萊塢報導
「這部令人感受強烈的史詩電影,讓我們反省人類現代生活的許多問題,透過古老文明及當代生活並置的做法,【迷惑世界】< 又譯天地乾坤>顯示出人類文明進步的代價,同時啟發了我們的靈魂及心智,這真是一次令人神往的經驗。--電影及電視錄影世界

博客來音樂館查詢到的資料-------------------
  14座葛萊美獎大提琴家馬友友與菲利浦葛拉斯兩大樂壇巨星聯手打造之最新專輯,極具現代感的藍色多層次樂章,有優雅的湛藍情韻,有奔放的蔚藍心情,更有陰鬱的深藍謳歌,讓人一新耳目。

  馬友友繼東方風情的"臥虎藏龍",中西融合的"絲路"專輯之後,再度投入不同的音樂課題,在葛拉斯的掌舵下,馬友友以大提琴的自然音色,孕育出兼具科技、知性、人性的心靈交響樂,堪稱是他最抽象另類的演出。

影像與音樂,這兩種當代藝術形式之間,有其獨立、對立、相通、融合的特質,而地球環境與人類文明之間,也有這樣的依存關係。革新影像形式的電影工作者葛佛瑞雷吉歐(Godfrey Reggio)與極微主義的音樂巨擘菲利浦葛拉斯(Philip Glass)兩人所合作的“Qatsi”(*印地安霍布族語言直譯為Life人生)三部曲,將地球環境與人類文明具像化,拓寬影像與音樂的思考格局,透過1983年的「Koyaanisqatsi」(*霍布族語言直譯為Life As A Battle, 失衡人生)、1988年的「Powaqqatsi」(*霍布族語言直譯為Life In Transformation, 轉形人生)、2002年的【Naqoyqatsi】(*霍布族語言直譯為Life As War, 戰爭人生),雷吉歐運用驚人的影像視覺手法記錄了過去五百年來最重要的事件,帶領我們觀察自然法則下所形式的世界、技術所主宰的世界、虛構的世界與真實的世界,創造真實影像對觀影者情緒的深層影響與深刻共嗚。

  出生於紐奧良的雷吉歐14歲即進入基督教教友會,一生致力於對環境、年輕族群、窮者、社區的服務與奉獻,1972年創立“地區性的教育研究所”,而“Qatsi三部曲“就在此時開始醞釀成形。除了“Qatsi三部曲”之外,雷吉歐亦經常受邀參加哲學、技術與電影科目的講學活動。

  出生於巴爾的摩的葛拉斯自幼即浸淫於古典室內音樂的薰陶,除了“Qatsi三部曲”之外,葛拉斯也為「楚門的世界」、「達賴的一生」(Kundun)與2003年奧斯卡熱門片「The Hours」等電影創作音樂,作曲領域涵蓋交響樂、戲劇、歌劇、舞蹈、劇場。

  由「天人交戰」金將導演史蒂芬索德柏監製的【Naqoyqatsi】,是雷吉歐與葛拉斯三度跨越影像的驚人合作,葛拉斯以大編制的交響樂素描出極具現代感的多層次藍色情緒樂章,有優雅的湛藍情韻,有奔放的蔚藍心情,更有陰鬱的深藍謳歌,葛拉斯並邀請14座葛萊美獎得主馬友友以大提琴的自然音樂中和影像的驚人視覺,孕育兼具科技、知性人性色彩的心靈交響樂。http://www.books.com.tw/exep/cdfile.php?item=0020086178。(2005/7/1瀏覽)

[+/-] 繼續閱讀...